远离“校园贷”,不负青春债
互联网金融兴起后,名目繁多的网络贷款和消费金融平台渗透到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一些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遇到短期资金短缺时,习惯于向网络贷款平台借款,自此掉入“校园贷”陷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什么是“校园货”
所谓校园贷就是指在校学生通过网络货款金融机构和平台,在网上申请获得信用贷款的方式。
“校园贷”某种程度上就是以服务为名义的高利贷,分期付款外衣下的分期贷款,合同中暗藏欺诈行径。
国家是如何应对校园贷的?
★2017年5月27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杜绝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培训求职、职业指导等名义,捆绑推荐信贷服务。2017年9月,国家教育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校园货”的花样有哪些
①以创业、勤工助学等名义在校园招募代理人,由同学引诱同学进行货款。
②诱导学生以“先消费,后还款”的方式进行购物,获得高额利息。
③当学生无力还款时,诱骗学生从其他平台再次贷款,以货还贷,形成“多头贷”。
④打着“高薪就业”等旗号,让学生贷款,以支付高额培训费用。
“校园贷”危害知多少
①让学生背上沉里的债负
“校园”表面上利率较低,但实际利率假行的30-50倍,甚至达100倍以上,有时,故意造成逾期,导致还款金额成倍增长,一旦借款就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②精神压力导致学业荒废
“校园贷”形成的债务负担,使学生背上巨大的精神压力,无法专注于学业,致使学生无法正常上课甚至辍学躲债。
③暴力催债危及学生人身安全
学生一旦无法按时还款,就会遭遇电话轰炸、公开个人信息等方式催款,甚至遭到非法拘禁等暴力手段,长沙俗“称看活牛”,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危及人身安全。
④信息泄露引发次生危害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贷”骗取学生信息,进行电话诈骗、冒领信用卡透支消费等违法犯罪活动。